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是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首批心脏移植准入医院、国家首批工伤康复试点机构、国家良性前列腺增生健康管理基地、卫生部冠脉介入培训基地、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计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卫计委外周血管介入培训基地、卫计委中国心脏冠脉搭桥外科医师培训基地、江苏省全科医生培养省级示范临床基地、江苏省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江苏省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服务中心、江苏省冠心病诊疗中心、江苏省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江苏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江苏省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定点洗消医院、江苏省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南京市糖尿病防治中心、南京临床核医学中心、南京红十字眼库等均设在该院。医院创建于1936年2月,现有开放床位1700张。2014年诊疗总次数165.7万人次,出院病人5.9万人次。医院在职职工2300余人,医院占地面积5.9万㎡,建筑面积11.69万㎡。科室设置完善,有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疾病诊疗中心1个,南京医科大学重点学科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7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硕、博士培养点40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医疗设备先进,拥有百万元以上设备71台,包括:国际先进的直线加速器系统、SPECT/CT、同位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全数字平板式心血管造影机(DSA)、先进的双源CT、多层面螺旋CT、1.5T和3.0T磁共振断层扫描仪、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高能超声聚焦治疗机、介入放射造影仪(DCI)和多套重症监护系统等。2005年起联合南京市、苏北及安徽地区17家二级医院成立“南京市第一医院集团”;在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各大中型医院建立心脏病、糖尿病、骨科、普外科、康复科、眼科、介入和妇产科等诊疗分中心123个,输出优势医疗技术。2002年11月通过英国BSI太平洋公司医院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3年,医院在全省范围内首家通过英国保柏集团的“管理质量服务(MQS)”银级认可。2014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2013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医院首次入选“中国医院百强榜”;在最佳专科排行榜上,呼吸科、心血管病、老年医学科均获得最佳专科提名。在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中国省会市属·竞争力100强”排行榜总榜单中,医院名列第三位。2014年医院被江苏省政府评为“江苏省青奥保障先进集体”。

展开
 
 
“镜”艺求精、逐梦“胃”来--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始建于1960年,是江苏省和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科室现有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10人,博士11人、硕士12人。每年举办各类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注重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近3年发表论文39篇,其中中华级论文4篇、SCI 12篇,获得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1项、江苏省医学科技奖1项。结题项目3项、在研课题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资金等项目5项。 科室设有门诊、消化内镜诊疗中心、2个消化科病区(本部和河西院区)。每年消化内科门诊量近12万人次,内镜量4万例。实施门诊-内镜-住院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胃肠镜检查预约“次日清”、检查中发现息肉现场切除。开设无痛胃肠镜体检专场、女性肠镜专场等改善胃肠镜检查体验。河西院区消化门诊设有萎缩与肠化、结肠息肉、消化肿瘤、消化心理4个专病门诊。 拥有电子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超细胃镜、放大肠镜、纵轴超声内镜、超声小探头、胶囊内镜、小肠镜、24小时PH检测仪、食管测压、胃肠起搏仪、C13呼气仪、氩气刀等全套设备。特色诊疗包括: 1.幽门螺杆菌诊治中心。2021年消化内科幽门螺杆菌门诊被评为幽门螺杆菌规范化诊治门诊全国示范中心。学科带头人张振玉主任团队在诊治幽门螺杆菌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幽门螺杆菌实验室是南京医科大学幽门螺杆菌重点实验室、中国幽门螺杆菌分子医学中心南京市第一医院分中心,可开展13C呼气试验、HP抗体分型检测、粪便HP抗原、HP培养及药敏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检测,可进行HP精准个体化治疗。拥有齐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手段以及治疗药物,并建立了幽门螺杆菌专病门诊。 2.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设有专病门诊和MDT团队,开展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各种检查(包括小肠镜检查),诊治规范,可进行多种生物制剂治疗,并开展多项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的新药临床试验。 3.先进的内镜治疗技术。常规开展早期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及内镜下的诊治工作,如常规内镜、放大内镜、染色内镜、无痛内镜、超声内镜、小肠镜、胶囊内镜;已开展ERCP、EMR、ESD、STER、POEM、EUS-FNA、超声内镜下神经节阻断术等;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内镜下消化道支架治疗消化道良恶性狭窄及改良法内镜下内痔治疗术(Meht)、EUS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和脓肿引流术等。对于少见肿瘤性疾病如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丰富的诊治能力。
南京市第一医院党委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
2022年1月26日,南京市第一医院党委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会议由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俊主持,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五指导组组员冯大庆、院党委班子同志参加。 会上,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俊首先汇报了医院党委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会议以“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发展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坚定历史自信,践行时代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勇于担当作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为主题,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党委班子成员深入进行对照检查,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整改举措,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五指导组王德生组长一行到会指导。 院党委书记张颖冬以《“两在两同”建新功,“双提双助”见实效》为题,全面总结了院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的工作情况,回顾了院党委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五指导组指导和市卫健委党委的领导下,在学习谋划部署上求全、在丰富活动形式上求活、在办实事解难题上求效,努力确保“规定动作”精准到位、“自选动作”特色明显,切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今后院党委将继续树牢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从改善医疗服务、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推进区域医疗协同发展等方面出发,把党史教育学习成果过程转化加快推进医院健康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持续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院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全院中层干部、党总支书记、病区护士长参加了会议。  
踵事增华 精益求精——南京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南京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是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优秀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硕士学位培养点。 科室开放床位119张,设有3个病区(含河西院区1个病区)、一个重症监护病房和呼吸诊疗中心(含呼吸内镜诊疗中心、呼吸睡眠监测中心、肺功能室、血气分析室、呼吸病研究室)。年均收治病人4500余例。 现任学科带头人谷伟教授是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江苏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江苏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常委,江苏医师协会内科学分会副会长。科室以肺癌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呼吸介入诊疗、呼吸危重症和慢性气道疾病的诊治为技术特色。现有医护人员96人,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5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9人,硕士生导师5人。 呼吸介入亚专科2021年引入全肺实时诊疗导航(Lung-pro)支气管镜,提高了肺部结节诊疗水平。该技术突破传统支气管镜仅能进入中央气道的技术瓶颈,能引导气管镜精准到达外周病灶,显著提高支气管镜检查的阳性率。对于气管腔外病变,结合支气管镜下经肺实质结节抵达术(BTPNA),于气道内建立隧道与病灶相通,可实现对气道外病变的诊断,真正做到全肺肺部小结节的精准诊断并同步完成肺部结节不手术的局部消融治疗。 科室的肺癌亚专科,设有专病病房,形成肺癌精准治疗、全程管理团队。肺部疑难病亚专科于每周三下午进行肺部疑难病的多学科会诊(MDT),确定了500多例疑难病的诊断(鹦鹉热、肺组织胞浆菌病、放线菌病、惠普尔氧障体感染、HP、皮肌炎等)。 科室从2016年开始开展“BIS引导下镇静镇痛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新技术,使得EBUS等气管镜三、四级技术,不需要全麻,在气管镜室即可完成。该技术获得南京市新技术引进二等奖。 标本获取质量的高低是体现支气管镜检查水平的关键指标。科室常规开展床旁快速病理(ROSE),大大提高了标本获取的水平,在气管镜室镜下获取标本的第一时间,掌握标本质量,做出初步病理诊断,避免了因为标本质量不高需要二次气管镜检查。 科室配备超声内镜、多种型号硬质气管镜,氩气、冷冻、激光等设备,常规开展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经支气管超声导向鞘引导的经支气管肺活检术,冷冻肺活检、全肺灌洗等技术,可以熟练开展良/恶性疾病的各种腔内治疗,以及球囊扩张、金属/硅酮支架置入/取出等操作。 科室已建立智能化的呼吸慢病管理系统。自主研发基于电脑PC端、手机APP的医生端、患者端和社区医生端的呼吸慢病管理网络,入库患者达4000余人。
用大爱帮助患者重拾希望——南京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南京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博士培养点,江苏省及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及国家工伤康复试点机构,南京市工伤康复中心,南京市儿童康复定点机构。科室现有床位90张,医技护人员78人,其中主任和副主任康复医师8人,硕博士研究生16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康复治疗师30人。 现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李雪萍教授是南京康复医学会秘书长、南京市康复医学质控中心主任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卒中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工伤康复委员会侯选主委。李雪萍从部队转业来到南京市第一医院创建康复医学科,奋斗了18个春秋,培养了神经、骨科、心肺、儿童、传统中医、职业康复等专业的大批医技护人才;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科研项目20余项,获部、市级科学技术奖10余项,主编及参编卫生部康复医学教材及专著9部,发表SCI、国家统计源及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 岁月如歌,谱写着筚路蓝缕的光辉历程。自2003年科室正式组建以来,科室在康复诊疗技术、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飞速发展:先后成为南京市工伤康复中心、江苏省工伤康示范平台、首批国家工伤康复试点机构。现为国家康复医师住培基地、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病康复中心、南京市卫健委基层特色科室孵化中心、南京市残疾人康复等级认证机构。 大爱无疆,帮助万千患者重燃生活的希望。康复医学科秉承“稳、学、序、活”的科训,不断学习和探索,以真心、诚心、热心努力为患者服务,帮助患者早日康复,重拾生活的希望,更快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科室由南院康复病区、南院康复门诊、本部康复门诊、西院康复门诊四个单元组成,实行病房与门诊一体化管理,设有运动、作业、职业、言语吞咽、物理因子、儿童康复、神经调控、心肺康复、假肢矫形器制作等康复治疗单元。针对骨与关节术后、运动创伤、颈腰椎病、脑损伤、脊髓损伤、心肺术后、脑瘫等,常规开展骨科、神经、心肺、儿童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工伤与职业康复技术。科室设有骨科康复、神经康复、心肺康复、儿童康复四个亚专业康复方向。骨科康复包括各种骨与关节疾病和创伤康复评定、治疗、术后快速康复,开展了肌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体外冲击波、深部肌肉电刺激等疼痛与组织损伤修复特色技术。神经康复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等损伤康复评定与治疗,特色技术有脑调控磁电刺激技术、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技术、肌痉挛评估与肉毒素注射技术等。心肺康复包括心肺术后、慢性心肺等心肺疾病康复评定和治疗,特色技术有心脏术后早期康复、心肺运动试验等。
针尖上的唯美“医”术——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
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是华东地区最早开展介入诊疗工作的单位之一。我院介入血管科是江苏省十二五“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的博士、硕士培养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批卫生部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介入基地,南京市外周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心,南京市转化医学中心。 科室在广泛开展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疾病的介入诊治基础上,深入研究外周血管性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历经30多年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疾病的介入诊疗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科室的辉煌发展与一位资深的介入医学专家密不可分,他就是介入血管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顾建平教授。顾建平从医42年,对于血管特别是静脉血管疾病造诣深厚。参与完成各类介入诊疗手术2万余例;撰写多个深静脉血栓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相关的专家共识,主编参编主审专著10余部,是多本学术杂志的副主编、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市级科研课题近20项;参与和推动“春芽行动”、“中国介入万里行”活动,推广介入技术的规范和普及,是介入医学的传道者。科室现已形成专业合理的人才梯队。现有医、技、护人员33名,包括主任医师7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技师1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博士7名,硕士7名。担任国家级学术团体副主任委员、常委、委员7人,省级学术团体副主任委员、委员达4人。这里现有床位40张,年门诊量近4000人次,收治患者1200余人,介入诊疗年手术量近4000台。每周二下午定期开展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严格执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年轻医生科内轮转制度。 我院介入血管科已连续21年举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外周血管病介入诊疗新技术研讨会”,连续举办5年举办“中国静脉大会”,学员遍及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医学科研成果累累,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5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获得专利2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级以上科技奖20项。
聚“精”会“神”、薪火相传——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始建于1960年,是江苏省和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医科大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南京医科大学“十三五”重点学科,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首批、“国家示范高级卒中中心”、“中国卒中中心培训基地”、“脑卒中动脉取栓技术培训基地”、“五星高级卒中中心”。 科室现有医护技人员106名,其中医生44人、护士62人,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11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6名;博士17名、硕士15名。从2003年至今,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0余人。近年来科室承担包括国家级在内的科研项目3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百余篇,主编、参编专著3部,荣获省部级等奖项共16项,包括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 在学科带头人张颖冬教授和科主任周俊山教授的带领下,科室打造了完备的专业人才梯队,选派多名医务人员到国内外知名神经治疗中心学习交流,先后开展多项最新技术,服务于患者。从2004年至今,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脉取栓、颅内外支架、脑动脉慢闭再通等技术,技术水平居全省领先位置。在国内率先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卒中绿色通道,目期静脉溶栓DNT(就诊-静脉给药)时间平均30分钟,居国内领先水平。 静脉溶栓治疗是最重要的恢复脑血流灌注措施,对于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的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已被公认是国际上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首选的治疗方案。创新性地开展一站式多模式磁共振影像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更加精准,高效。同时,开展肌肉活检术、内毒素肌肉注射、良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术等技术,全面提升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 科室专业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目前拥有3个神经内科专科病区和1个重症监护室,共130张常规病床。拥有脑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神经病学专科实验室、神经电生理检查室(肌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室和视频脑电图室。现有9个专业组(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癫痫、神经肌病、神经危重症、认知障碍、眩晕、头痛、睡眠障碍),开设10个特色门诊(卒中、帕金森、神经肌病、癫痫、肌无力、记忆障碍、眩晕、头痛、失眠、心理门诊),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高级卒中中心”,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卒中救治模式得到区域内联盟单位和国内同行的认可。目前,全国卒中分中心区域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已接受全国各地进修培训人员百余人,接待省内外数十家医院参观交流。